發布時間: 2017-05-11 16:17:05 作者:無 被閱覽數: 3923 次 來源:上海萊多實業有限公司
5月5日,2017中國環博會首屆海綿城市與城市水生態論壇暨海綿城市“十城十會”首站在上海新國際博覽中心順利舉辦。本次論壇主旨為“海綿城市+城市水生態建設”,論壇邀請試點城市海綿領域主管領導、專家學者、行業建設者代表,共話海綿城市與城市水生態修復、都市雨水資源利用等話題,展開了多形式、多角度、高規格的跨界交流和碰撞融合。
與以往舉辦的大大小小海綿會議不同,海綿城市中國行活動積極鼓勵行業專家分享自身參與過的海綿建設項目,用數據說話,用案例分享,共話建設海綿城市的理論與實踐經驗,在場的觀眾紛紛拍照記錄。會議上國際水協會下屬地表雨水管理協會常務秘書長為我們帶來了全英文演講,讓到場觀眾也有機會聆聽國外的先進“海綿城市”技術理念。
趙敏華工程師從四個方面闡述了自己對海綿城市生態價值觀的理解,指出就上海市而言,從1995-2008年對蘇州河環境綜合整治,一期、二期、三期中22個項目花了140億,2000-2010年,全市黑臭河道“四大戰役”“中心城河道整治”“郊區黑臭河道整治”“萬河整治行動”“郊區骨干河道整治”花了160億;從2013年至今結合水生態文明建設,從“消除黑臭、改善水質”向“穩定水質、修復生態”轉變,而后舉例溫嶺東部新區管委會海綿改造,并提出自己的思考與建議。
李奇光從行業從業者角度介紹了物聯網科技在海綿城市建設中的動態跟蹤效果,指出了國產設備與進口設備的對比中,國產設備的功能性、穩定性和硬件集成性往往不能滿足長期監測的需求;而進口設備則存在價格過高、安裝維護流程復雜、設備零配件供貨周期長等實踐問題。
朱雪誕朱所長在這次演講中跟觀眾分享了考核海綿城市建設項目工程效果的指標體系,并結合臨港新區的海綿城市建設實踐,將上海臨港的新區海綿城市規劃和老舊舊區海綿城市改造的要求進行了比較。
成水平成教授表示城市是典型的人工生態系統,水是提升城市地位、促進和諧城市發展的重要支撐。他舉例了濱湖新區水環境整治方案,充分說明了海綿城市建設是一種讓城市更好地“彈性適應”環境變化與自然災害的必要舉措。
本文摘自:海綿城市網
上一篇: 上海臨港嘗試系統化海綿城市建設方案 下一篇: 雨水收集對海綿城市建設的貢獻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