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 2020-07-20 11:49:24 作者:無 被閱覽數: 4602 次 來源:上海萊多實業有限公司
超長雨期、超強降雨、超高水位,除了江河湖庫堤防,近年來持續推動的“海綿城市”建設也正經受著檢驗。城市內澇牽動人心,但令人欣慰的是,往年暴雨傾城后被戲稱為“看海點”的一些城市積水嚴重地方,今年多暢通無阻,不再成為朋友圈的“網紅”。
自古,人擇水而居,城因水而興。隨著城鎮化進程的加快,如何解決極端天氣下城市面臨的防洪排澇難題?建設自然積存、自然滲透、自然凈化的“海綿城市”,成為越來越多的城市選擇。按照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推進海綿城市建設的指導意見》要求,江蘇明確提出,到今年年底,江蘇省城市建成區20%以上面積要達到海綿城市目標要求,到2030年城市建成區80%以上面積要達到海綿城市目標要求。
在適應環境變化和應對自然災害等方面,城市要像海綿一樣會“呼吸”、有“彈性”。作為新一代城市建設和管理理念,海綿城市要求城市在下雨時吸水、蓄水、滲水、凈水,需要時則將蓄存的水“釋放”并加以利用。城市的“海綿”,既包括河湖、池塘、濕地等水系,也包括綠地、滲水路面等城市配套設施。此外,下沉式廣場、生態停車場、屋頂花園等技術也陸續運用到海綿建設工程中。自2016年開展試點以來,我省已有南京、無錫等城市加入海綿城市建設中來。通過對建筑與水網系統、公園與綠地系統、道路與廣場系統等的科學管理,統籌實現水資源管理、保護及利用,實現“小雨不積水、大雨不內澇、水體不黑臭、熱島有緩解”的海綿理念逐步深入人心。
城市是一個生命共同體。海綿城市建設,需要生態系統思維。水安全風險、水生態破壞、水資源短缺、水環境污染相互關聯、相互影響,決不能分而治之。要實現“凈化”快人一步,“積存”收放自如,兼顧城市防澇與生態涵養的可持續發展,海綿城市建設就既要著眼于此地,也要在彼地下功夫;既要搞看得見的“地面工程”,也不能忽視投入大、見效慢的“隱蔽工程”;既要因地制宜、見縫插針,不斷推進新的“海綿化”建設,也要對已建成的“海綿設施”做好運營維護,如避免雨水篦子、溢流口、排水盲管等部件堵塞,確保設施正常運行。
如果說“下水道是一個城市的良心”,城市排澇一旦出現問題,就會使城市形象受損。最近召開的省政府常務會議要求,認真編制完善地下空間開發利用規劃,充分吸納海綿城市、智慧城市、韌性城市等先進理念,優先安排市政基礎設施等公共服務和公益性設施。當前,雖然已經出梅,汛情依然嚴峻,主動梳理檢視海綿城市建設中的經驗教訓,抓薄弱、補短板、強功能,努力實現“水城相融、人水相依”的治理智慧,才能讓一泓清水更好地滋養城市和居民。(來源:新浪網)
上一篇: 人民城市人民建 人民城市為人民 聯通長三角 生態最中心 虹橋商務區將打造新型海綿城市建設最佳實踐區 下一篇: 城市“海綿化”改造要善用系統性思維
返回列表